过度模仿是一种病

过度模仿是一种病

说到钱时,模仿要当心

如果你已经确定自己没有仿语症或者模仿过多症,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只模仿微笑点头等友好行为,为什么有时候在交流中却并没有受到传说中“春天般温暖”的礼遇呢?回想一下自己,虽然大多数时候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,但有时候看到有人和自己一样却会觉得很讨厌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也许是因为我们感到了威胁。这些和我们相似的行为,可能有着和我们相似的目的。格罗宁根大学的刘嘉(音)和明尼苏达大学的凯思林·福斯(Kathleen D. Vohs)等人联合研究发现,当提到钱的时候,人们会对模仿者格外敏感。

实验前,他们让参与者先在电脑上填一份问卷,两组参与者填写的问卷背景分别是钞票和贝壳,随后每个参与者与一名同性交谈10分钟,后者在实验中会不明显地模仿前者的一些细微动作。结果发现,那些所填问卷的背景是金钱的参与者,他们对于别人模仿自己的行为表现得更敏感,并且在交谈中会产生更明显的受到威胁的感觉,事后对与其交谈的对象的评价也更低。这是因为当参与者被启动了金钱的概念后,更喜欢保持独立性而不是和他人存在相似。

所以,下次在交谈中你可以通过模仿来获得更加良好的印象,但前提是不要让对方感到威胁。

参考文献:

Jia (Elke) Liu, Kathleen D. Vohs, & Dirk Smeesters.(2011). Money and Mimicry: When Being Mimicked Makes People Feel Threatened. Psychological Science,22(9), 1150–1151.

Yaniv, I., Choshen-Hillel, S., & Milyavsky, M. (2011). Receiving advice on matters of taste: Similarity, majority influence, and taste discrimination.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, 115(1), 111-120.

汪寅, 臧寅垠, & 陈巍. (2011). 从"变色龙效应"到"镜像神经元"再到"模仿过多症"——作为社会交流产物的人类无意识模仿. 心理科学进展, 19(6), 916-924.

胡晓晴, 傅根跃, & 施臻彦. (2009).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回顾及展望. 心理科学进展, 17(1), 118-125.

怎样加入心事鉴定组?

相关推荐